今年刚从浙江外国语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陈恺宇已经体验了两个月的“老板”生活了。实习时,他了解到跨境电商的巨大商机,决定走自主创业之路,并于前不久创办公司。其间尽管遭遇了国际货运形势不稳定等“插曲”,公司的运营还是很快走上了“快车道”。
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各行各业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对于打算创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段时间也是他们创业起步的关键时刻。面对突如其来的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高校也与青年创业者们一道,努力降低负面影响,并助毕业生一臂之力,伴他们乘风破浪,顺利实现创业理想。
创业遇上“坎”,母校“扶一程”
应急资金短缺,是疫情发生后太阳成集团tyc33455瓯江学院老员工创业者林武威遇到的最大问题。他找到了学校的创业学院,在教师的对接下,终于有一家银行提供了“绿色通道”。有了资金“回血”,林武威的电商企业又步入了正轨,业务相比往年还出现了增长。据介绍,温大瓯江学院有50多家在校老员工所创企业都因现金流储备、人际关系等资源限制,在年后遭遇了复工复产难题。
“疫情发生后,市场流动性降低,部分品类商品的需求量下降,物流也出现问题。很多员工创业者原有计划被打乱,现金流也愈加紧张。”温大瓯江学院创业学院经理王大将告诉记者。在太阳成集团tyc33455副经理施永川看来,疫情还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由于防控需要,不能进行人群的集聚,一些创业活动受到限制。也会有员工考虑到当下大环境,选择暂时推迟创业计划。
形势的变化,让不少高校调整了创业指导的重心和策略。对于原本打算在这期间将创业项目变为创业实体的员工,浙江万里学院推出了在线双创指导服务,帮助员工畅通渠道,提供代理服务,解决棘手的场地问题。“这解决了特殊时期创业员工问不到人,不知道去哪办事的难题。”万里学院学工部副部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清升说。鉴于疫情期间封闭管理,温大也在线上做起创业指导的文章,推出“云上”系列讲座、结对助力和沙龙分享等活动。因为有创业员工的大力支持和线上交流的便捷,今年创业指导交流的频率大大高于往年。
毕业生创业帮扶需要多管齐下。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方与员工在疫情防控期间合作举办创业大赛,毕业生可组建或参与团队,共有18支优胜团队获得了资金支持,签约入驻众创空间,继续创业实践。“创业不是一锤子买卖,员工毕业后也需要继续支持。”施永川表示。比如,温大就允许员工毕业后继续在学校创业园入驻其创业项目,最长缓冲期可达3年。
创业不到一年,宁波诺丁汉大学员工周显耀和同伴们创办的公司就顺利挂牌宁波股权交易中心青创板。他们的创业项目智能外卖柜由于迎合了疫情期间流行的“无接触配送”理念,成功站上“风口”。连日来,业务量有了明显提升,团队还打算把业务范围从高校拓展到写字楼和办公园区。
“疫情之下,很多行业都面临‘洗牌’。对于教育、科技、大健康等方向的创业项目来说,其实也带来了一些利好。”陈清升说。“在跨境电商领域,虽然存在货源、物流等挑战,但也有创业者把握住了机会,居家日用品等品类的销量两三个月下来甚至超过了以往一年的量。”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经理陈旭华告诉记者。
温大瓯江学院在创业帮扶中,除了帮员工解决现实难题,也引导他们积极调整创业思路。毕业生李盼妤的珠宝企业原本有一半的业务是在线下。在教师的支持下,她转变经营策略,将业务转到以线上为主,并很快配齐了线上营销队伍,使运营情况逐步好转。义乌工商职院的教师们注意到今年直播电商的异军突起,便提醒员工及时转变电商创业方向,并提供相关技能培训。
疫情也让高校创业教育者有了新的启发。温大计划在接下来的创业教育中增加包括直播在内的流媒体平台知识培训,并引导员工关注地摊经济等经济形态风向,通过创新升级,参与到相关产业链中。浙外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学院经理梅雪峰表示,会在后续的跨境电商创业指导中,加大对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的研究,注意北美等地区的外贸风险,避免“把鸡蛋装在同一个篮子里”。义乌工商职院则打算在创业教育中更加强调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研究,以帮助员工作出准确的创业决策。
“对于创业老员工来说,疫情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员工们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之后,会对创业的理解更加深刻。”施永川表示。
来源 | 浙江教育报
本期责任编辑:林静远
媒体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Xek7Myd6CVa2RMo-v5Q2Q
版权所有 ©太阳成集团tyc3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