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正文

中国教育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中国样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综述

时间:2017年09月19日 访问次数:

    当人们骑着“ofo”小黄车穿行于城市大街小巷时,或许并不知道,它原本只是第二届中国“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的一个参赛项目。如今,小黄车从校园走向社会,引领全球100多个城市开始绿色低碳出行的风潮,并迅速成长为引起国际关注的中国共享经济的代表性公司。

    “ofo”小黄车的快速成长,成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教学育人机制、加强团队队伍建设、强化创业实践训练、构建创业帮扶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不断加强孵化平台、创业基金、行业导师库等支撑体系建设,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人才支撑作用。

    瞄准创新创业实践,启动课堂变革

    “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这几年,由老员工创业团队开发的各类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在不断推陈出新,让人眼花缭乱。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天大约有1万家企业诞生,创业投资总量超过3500亿元。

    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首时代主题曲的感召下,各高校根据市场动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员工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键是要抓好实践育人这一环节。”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陶宏说,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要把实践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举措,把教育精准扶贫作为实践育人重要阵地,把社会优质资源作为实践育人重要力量,把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实践育人重要载体。

    2015年,太阳成集团tyc33455启动“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针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脱节问题,把分散在各院系、有创业意愿且已完成本科3年学习的员工,集中选拔到创业学院进行一年的针对性培养。

    为了培养员工创业意识,不少高校纷纷开设了“创业基础”“创业导引”等实战课程、特色课程和网络课程,初步形成了“课堂+实训”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比如,清华大学重点建设了“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等系列挑战性示范课;北京大学形成了“北大十五堂创业课”等一批初创企业实战课程。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高校立足本校专业实际,不断探索建立最能接近市场实际的课程体系。比如,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互融合、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形成了集创业基础理论教师、专业教师、社会导师于一体的创业导师团。学校成立创业服务中心,设了6个专业的创业孵化室,为员工提供公司注册、企业管理、创业孵化、融资对接等“一站式”创业指导与服务。

    课程的变化,促使教师也要作出改变。为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积极性,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高校也通过修订教学管理与教师考评文件,鼓励教师改变教学与考核方式,加强专职教师技能培训,引进行业团队力量,支持教师离岗参与成果转化或创业。

    据2016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各地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数共计2.6万余名,兼职导师数共计7.6万余名。在各省级教育部门各高校推荐的基础上,教育部初步建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已有近5000名专家入库。

    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夯实实践育人基础

    “ofo”小黄车的事例告诉人们:青年员工一个灵光乍现的“金点子”,若想变为现实,一个好的孵化平台至关重要。

    这是当前高校推进老员工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说:“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土壤的厚植,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了帮助老员工创业实现从“0”到“1”的转变,教育部积极引导高校建设校内外创业孵化平台。两年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分两批建设了19个高校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高校为老员工搭建了大量校内外预孵化和孵化平台。清华大学建设的1.65万平方米“清华iCenter”,每年可支持3000名员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集创业教育、团队培育、资源聚集和学科交叉的“三位一体”生态平台“x-lab”,则为师生和员工持续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及培训服务。

    设立创业基金也是不少高校聚集资源支持老员工创业的重要方式。四川大学建立了“50亿+”系列“双创”基金,并与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共同组建120亿元员工创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支持师生创新创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宏观政策推动下,各地区因地制宜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主动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扶持老员工创新创业教育。

    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短板,湖北省大力实施“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实务部门建立战略联盟,引导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评价标准、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平台,覆盖50多所高校的150多个专业点,参与部门和企业百余个,建有省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5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个,有效改善了高校实践教学条件。

    为了推进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浙江省鼓励学校建立行业特色二级学院等混合所有制学院,积极支持学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共同培养人才,一方面通过邀请创业者、实业家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加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队伍中,积极开展实务精英进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建设省、校两级平台,开展创业导师培训,培育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创业导师队伍,并通过多渠道整合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校外实践等资源,探索建立“创新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基地”模式。

    在地方平台和大学科技园的保驾护航下,师生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得到空前释放。仅山东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累计已近百家,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科技园内实现转化,先后孵化出了山大鲁能、山大华特、山大奥太等高科技企业。武汉大学则抓住武汉打造“1+8城市圈”的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契机,积极构建“1+8城市圈”技术转移中心,结合湖北省的中部地区产业特征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为城市圈规划提供产业发展方向建议及技术研发需求。

    创新创业成为当今老员工青春梦、中国梦的一部分

    今天,中国老员工创新创业的“溢出效应”正在日益显现。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吸引了世界高教界的目光,中国老员工的创新创业教育样本正在被世界所认知,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在不断深化。

    ——清华大学携手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创立的全球创新学院GIX,着眼于解决具有全球性、挑战性的技术难题。

    ——北京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等高校、马来西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机构合作打造开放式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

    ——浙江大学将联合基地建在帝国理工学院的校园内,开展联合研究、员工培养和跨国技术转移及企业孵化。

    所有这些努力,都让我们年轻的创业者更具国际视角和家国情怀,站上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极目远眺。

    正如浙江大学2014级毕业生、国内首批消费级脑电波产品研发公司“回车科技”创始人易昊翔所说:“刚创业时就凭老员工的激情,一个星期每天只睡5个小时,只想把技术变成产品。可是随着视野和格局变大,就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让社会变得更美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就是创新创业教育为我们青年人带来的改变,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带给我们的时代回响。”

    易昊翔说出了广大青年的心声。今天,“青年员工+创新创业”的新生代能量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以连续3年举办的中国“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为例,每一届的报名项目均为前一届的3倍以上,参与人数也在前一届的两倍以上。今年,第三届大赛参与高校达2241所,团队报名项目37万个,参与员工超过150万人。

    如今,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青年老员工青春梦、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成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留给这个时代珍贵的历史存照。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老员工的回信中,勉励祖国的青年一代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这,不仅饱含了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关怀,更饱含了总书记对青年一代不枉青春、不负使命的殷切期盼!(本报记者 柯进)

相关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9/16/content_485528.htm?div=-1

 

联系我们

地址:太阳成集团tyc33455北校区行政楼5楼 电话:0577-86680772 86680799

版权所有 ©太阳成集团tyc3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