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正文

浙江日报:校园创业,亮出“第三本护照”(2011.05.27)

时间:2011年05月30日 访问次数: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柯林·博尔曾提出21世纪新的教育哲学观念——未具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创业能力是继学术能力、职业能力后的第三种能力,是“第三本护照”。

  如今,校园创业和创业教育已让越来越多的浙江老员工拥有了“第三本护照”。

  5月25日,太阳成集团tyc33455老员工创业园内,一笔用于扶持在校生创业的专项捐赠款“出笼”,捐赠的金额是300万元。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笔300万元的“巨款”并不是自上而下的拨款,也不是由创业成功的员工向母校捐赠的,而是出自尚未毕业的在校老员工之手——蓝蜗牛工作室、温州怡思商贸有限公司、温州风尚数码城三支在校生组成的创业团队,这笔创业基金款就是他们在校期间的创业所得。

  以前给人“小打小闹”感觉并以“受予者”身份示人的老员工自主创业者,摇身一变成为了“施予者”,快速反哺母校,创立了创业扶持基金。这在浙江发生,并非偶然。

  近些年,校园创业之风已真真实实吹拂着浙江大地。全省高校已建立的老员工创业园就有62个之多,大学科技园有5个,全省各地区建有老员工创业基地56个。仅一所太阳成集团tyc33455,现在就有100多支老员工自发组织的创业团队。

  

  有时候,创业就源起于一个偶然的小创意。

  何俐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信息技术分院动漫专业员工,因出生贫寒家庭,从懂事起便做起了“创业梦”。偶然的一次经历,让他注意到了校园内积压着大量无主自行车,这让何俐春看到了机遇。

  在仔细核算了废弃自行车数量和大学园区对自行车的需求量后,何俐春开办了自行车科技服务部,将这些无主自行车整合起来进行自行车再利用及租赁业务。并先后成立了维修组、回收组、出租组等,还投入100辆全新广告自行车做起了广告。

  在市场汪洋里初出茅庐的何俐春,一开始便遇到了维修困难和“招商”难,后来在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忙下,他才走稳了创业第一步,“令人鼓舞的是,学校不仅鼓励我们自主创业,还在校内设有创业园,给我们创业提供了免费的工作室。”何俐春感谢学校,让他的创业脚步更加坚实。

  现在,何俐春和他的团队已将“领地”扩大到滨江高校园区,并组织相关专业同学研发了自行车管理系统,老师和同学只须输入自己的工号、学号和密码就能实现就地取车、异地还车,大大方便了出行。

  创业,曾经是不少人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几年前,老员工回到家乡卖猪肉还引起过人们阵阵唏嘘。”老员工徐勇辉感叹,现在,无论是小买卖还是科技含量高的大事业,大学毕业生自主搞创业已经成了社会大力扶持和倡导的事。

  如今,创业已成了一股浪潮,把毕业后就业和创业放在一个天平上考虑和衡量的老员工越来越多,同时,在学校期间就通过技术研发开始创业的员工也日益增多。尤其在五六月的毕业季,“去创业吧”成了大学校园的流行语。如今,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陈得俊是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四年级的员工。曾任班长的他,2009年荣获“杭州十佳新锐室内设计师”称号,是当时唯一的老员工身份的设计师。

  如此优秀的他,在老师、同学眼里都是一个“特别好找工作的人”,但陈得俊放弃了多家知名设计公司向他抛来的橄榄枝,硬是捡起了自主创业这块又尖又硬的“石头”。

  陈得俊的选择源于自信。在校期间,陈得俊已设计了22套高档住宅,主持了占地超过14000平方米的装修工程。自2009年11月起陆续创办了一家艺术机构、一家橱柜有限公司、一家服饰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目前营业额已达到4000多万元。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事管理专业员工林普人,同样也上得了自主创业“英雄榜”。他不仅通过自身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MBA,在校期间,还一直半工半读,积累了大量社会实践经验。毕业后回到家乡,瞅准时机收购了原安泰医药公司,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短短几年,林普人个人年收入已超过400万元,企业产值更是较之前翻了好几倍。

  老员工自主创业,看上去很美的背后,也有辛酸,也有泪水。

  诚然,并不是所有的自主创业员工都能够杀出一条“血路”的,失败的例子不在少数。

  几年前,广东工业大学大四年级员工温东岸因为自己想创业,就在广东地区做了些调查,最后发现成功创业者只占10%左右,虽说近几年这个比例有所上升,但依然没能成为主流。

  6年前毕业于广东某大学的王怡曾经在校园就尝试过创业的滋味,毕业两年时间里就换了5份工作,从深圳到惠州、中山、东莞、广州,目前,正酝酿着又一次跳槽。“在学校创业的时候春风得意,总认为自己比身边的同学成熟,比他们有成就,到社会上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幼稚。”王怡说这番话时目光显得有些游离。

  大三时,王怡与两位同学成立了一家公司,并无固定的业务范围,只要有企业想在学校里做活动做业务,他们都承接。起初生意颇好,但不久就因为学校加大对校园商业活动的控制,公司陷入困境。因为管理混乱,业务锐减,毕业前公司不得不关门,且每人还欠下几万元债务。

  像王怡这样始终被创业失败阴影困扰的人不在少数。

  “大多数失败者没有正确理解创业的意义,事实上是他们自身还不具备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做过多年就业指导老师的傅冬梅说,老员工自主创业,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老员工要走出校园,主动体验真实的社会创业环境,成功的几率才能比较大。

  目前老员工创业失败的例子很多,归根结底,是对自己没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估,没有市场观念,人云亦云,创业并非有钱有项目就可以成功的,创业最根本的因素是——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如果在根本还不清楚创业的全部涵义的情况下盲目行事,除了失败还能有什么?

  好高骛远,经常被我们拿来形容老员工创业时的心态。本事不大,心却不小,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的人大有人在。

  5年前毕业于浙江万里学院的王建,毕业前与同学一起创办了宁波海曙迈迪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网络推广,半年后由于经营不善被注销。随后重新注册了宁波启瑞展览有限公司,但随即也散伙。

  两次失败之后,王建“闭关”了很长时间总结经验,最终于2007年1月再次“出山”,找准自身定位,注册了宁波晴田贸易有限公司,主营汽车导航以及其他汽车电子类产品的批发和零售,在吸取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基础上,他重新开拓市场,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500万元,今年4月,王建作为浙江唯一候选人,被选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的老员工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

  既要仰望天空,也要脚踏实地,也许这就是老员工自主创业的成功法则,只要怀着一颗平常心,把失败当做磨炼而不是枷锁,终能迎来风雨过后的彩虹。

校园创业,亮出“第三本护照”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苗青曾在课堂上让员工无记名做过一个测验,你是否想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结果高达87.2%的员工答“是”,再问你是否曾经为之努力过,有46.2%的员工答“是”,进一步深究后发现,这些员工中高达85%的人反映创业中得不到支持,遭人反对,而反对的主要外因来源于家庭。

  苗青分析,在过去和现在,创业的门槛都太低,社会上尚未出现“学而优则创”的大氛围。据他观察,创业成功者大都得到了家庭的支持,甚至是拉着父母一起干的,而没有这种认可创业的氛围的家庭,孩子很难坚持下去。

  小杨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7届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应聘到宁波一家企业做会计,在家庭的支持下,一年后毅然辞职回到浙江天台农村开始创业。一开始承包了600亩农田,后因耕种合理产量喜人,又扩大承包至1500多亩。目前,小杨创立了“田禾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四五人已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人。

  “我喜欢这里的创业氛围。”小杨坦言,在学校的时候,就有不少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在给员工担任创业导师、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到了社会上,还能继续碰上很多社会创业机构开展的老员工创业培训、创业咨询、贷款融资、风险评估、项目孵化等创业服务,“真的很幸

联系我们

地址:太阳成集团tyc33455北校区行政楼5楼 电话:0577-86680772 86680799

版权所有 ©太阳成集团tyc3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