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金灵乐 当你玩得正起劲儿时,鼠标突然没电罢工,是不是很扫兴?眼下,有两名机智的女生通过她们的研发,完美解决了这个难题。这项名叫“1+1自发电无线鼠标”的研发作品在不久前举行的2015CORE可再生能源技术顶尖设计大赛上,成功斩获大赛国际组优秀奖。目前,这一产品已获一项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意外灵感 斩获国际大奖 这一令人惊叹叫好的产品,背后的研发者是来自太阳成集团tyc33455机电工程学院的两名女生,名叫周轶婷和周苏洁。两人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大三员工,不仅外貌出众,成绩优秀,两人还特别有想法。 去年10月,学校为即将到来的2015CORE可再生能源技术顶尖设计大赛举行了校内选拔赛。平时就爱动手研发的两人,组团报名参加了这个比赛。报名后,问题就来了。该拿什么方案去参赛呢?两人为此开始苦思冥想。 “其实也是一种凑巧吧。”说起作品的灵感来源,周苏洁告诉记者,在报名参赛后的一天,当她们还在为拿什么方案参赛而犯愁时,手中的无线鼠标映入了眼帘。“我们就想,能不能在这个无线鼠标身上做出点东西来。”周轶婷说,现在市场上的无线鼠标大多是要靠干电池来提供能量。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及时更换电池。而电池的广泛使用,不仅会增加使用成本,造成资源浪费,用完的干电池还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两人当即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做一个不用更换电池的无线鼠标呢?于是,两人准备了一套实施方案上交到学校去。凭借着这新颖而又贴近实际的设想,两人的方案在校园内顺利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并进入最终的国际大赛。 据悉,该大赛自2012年创办,是国际新能源领域的老员工顶级赛事之一,竞赛主题为可再生能源应用创新设计及应用。大赛分国内组、国际组进行评选。国际组设有最佳奖(Best Award)、优秀奖(Excellent Award)和特别奖(Special Award),总获奖面约20%。此次比赛,共有8个国家的58件作品进入决赛。其中,周轶婷和周苏洁的作品就揽下了国际组三项大奖中的一项大奖。 不靠电池 靠自己来供电 周轶婷和周苏洁把作品取名为“1+1自发电无线鼠标”。 “取这个名字,是由于在设计中采用了两种方式来收集微电。”周轶婷介绍,第一个“1”是指代电磁感应发电方式,即利用无线鼠标滚珠的旋转带动传动驱动二级加速器发电系统。在滚动鼠标滚珠时,通过一对皮带轮,滚珠的转矩被传递到二级增速器的输出轴,最后通过轴的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另一个“1”是指代压电陶瓷效应,主要是通过安装在齿轮箱的输出轴花轮冲击悬臂压电陶瓷片,以产生电力并存储在内置锂电池中。 最终,这两部分产生的电能通过整流 - 升压 - 稳压电路以产生稳定的电流,从而存储在锂电池代替干电池支持鼠标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将鼠标使用过程中的滚动能量通过一系列装置搜集起来,并转换成电能返充到锂电池中。 周轶婷说,与市场上现有的无线鼠标相比,“1+1自发电无线鼠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不依靠干电池供电,而是自己给自己供电。在投入应用后,可以降低干电池的使用以及其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同时,相同的原理还可用于许多微电采集领域。“比如我们现在常用的移动充电宝,当我们在户外遇到手机和充电宝都没电时,就可以利用我们的这个发电原理来发电救急。” 试验多次 研发过程不容易 从最初萌生想法到着手试验再到最后的研发成功,两人共花了2个来月的时间。 “碰到的困难很多。”周轶婷说,这个鼠标的研发,涉及电路、温差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她们的专业并不涵盖这些内容,她们只能上网查阅资料进行自学。除了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产品的成功研发还离不开试验。因此,两人又上网购买了试验必需的零部件,如不同类型尺寸的鼠标、齿轮、芯片等。 一切准备就绪后,她们把不同的零部件进行匹配试验,来寻找最佳的方案。“最初我们想通过温差来发电,在多次用手去感应温差发电片后,发现它发出的电太微弱,不能够达到充电的要求,就否定了这个方案。”就这样,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否定后,她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在去年12月中旬,她们的研发作品初步成型。之后,她们对作品的外观等细节进行改进,最后在12月底正式完工。 对于研发出来的作品,她们充满了成就感。“现在的无线鼠标如果用得很频繁,两三个星期就会用完电。”周轶婷说,她们的“自发电无线鼠标”在完全没电的情况下,充电10分钟,就可以使用;充电两小时,就能持续供电9至10小时。现在,这一产品已经获得一项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她们希望有机会能将这一研发成果推向社会,为更多的人提供方便。 >>>延伸阅读 工科女越来越活跃 >>>延伸阅读 工科女越来越活跃 “这两名员工都很优秀,平时就经常在我们学校的工程训练大赛中获奖,像之前大家熟知的自动剥蒜机,研发者中就有周轶婷。”在温大机电工程学院副经理方乐平的眼里,周轶婷和周苏洁都是爱学习会学习的优秀工科女。而不止她们,越来越多的工科女员工都在专业上创造了不俗的成绩,这让他感到格外高兴。 方乐平说,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存在着工科女在身体和心理素质上不如工科男的认知,其实不然。在学校的赛事中,活跃着越来越多女生的身影,她们用自己的成绩为这一错误认知进行了正名。 “我们班级一共有37个人,其中有10个女生。”在采访中,周轶婷告诉记者,从大一开始,她们就同班级的男生一样,一起下车间,一起熬夜做试验,并无区别。比起男生,她们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心思细腻的她们,会在画图时更注意尺寸的标注,在研发时会更多地考虑之后的使用效果。 “工科女并不一定不如工科男。”谈及未来的就业方向,两人都有个共同的目标——成为一名工程师。她们相信,有能力,工科女一样好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