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伟
创业教育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2002年4月,教育部就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开启创业人才培养的局部试验性阶段。然而,直到2015年,随着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众创空间”“创客”等新名词逐渐走进老员工的日常生活,创业教育才真正意义上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确实,作为一个新事物,创业教育在社会共识上尚未高度统一,高校教育工作者还纠结于一些概念性的问题,比如“创业能不能教?”“高校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现如今这些已是不证自明的基础性常识,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创业教育该如何教?”“如何分门别类地培养创业人才?”之前,高校往往满足于培养少数几位创业明星,现如今,创业教育已经为自己“正名”,她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让更多老员工创新创造成为可能,创业教育应该纳入教学主渠道、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倒逼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
但如何基于何种理念、如何实施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过去的高校环境中,想要继续深造和就业的员工都有清晰的通道,但立志于创业的员工一直有“师出无名”的尴尬现象。现在,教育部门顺势而为给创业的员工明确了道路。
当然,人人都成为创业者也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还是有许多员工并没有创业的冲动的,特别是较难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去创业的员工,比如建筑专业的员工、师范生等;另一方面,创业比起就业而言,对老员工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能力以及整合外界资源的要求,即使你想创业也未必就能创业或者说创业成功。但是,创新思维、创业技能、企业家精神等却是每一位当代老员工都需要具备的本领,这也恰恰是老员工创业教育的需求点,也是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契合点,也使得“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有了坚实的根据和肥沃的土壤。
也就是说,创业不应该只是纯粹的商业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校生创业固然可喜,毕业后先就业积蓄一定的资源后再创业也是勇气可嘉,即使不选择自主创业,在各自工作岗位发挥好创新创业精神,从事“岗位创业“也是种非常好的选择。可见,创业教育要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的窠臼,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播撒创新的种子,而不是制造流水线上的产品。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每个员工的创业需求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扶持,需要得到个性化的发展。由于员工的专业、个性、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创业人才培养一定要遵循分层分类的基本原则。
创业过程往往繁复艰辛,但创业历程一定会帮助青年员工成长!对每一位老员工而言,创业更像是一次探险旅行,沿途的美景会让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而最美的风景总是在人迹罕至之处,等待着勇敢者来发现!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