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在相关学校和行业提交增补专业建议的基础上,正式公布了新一批在专科层次增补的13个专业目录,其中包含在工商管理类中增加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讨论已久的创业专业终于浮出水面。同时,在本科专业层面,将创业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呼声也一直不绝于耳,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战略的深入推进,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与日剧增,创业教育亟待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自哈佛大学迈尔斯·梅斯教授于1947年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新企业管理》以来,创业教育在美国已经发展了70余年,并已形成了从中小学到博士阶段的比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968年,百森商学院率先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学方向,员工开始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创业课程。1972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开设了美国第一个面向本科生的创业学专业。至今,美国2662所两年制或四年制大学中,超过80%的高校提供至少一门创业课程,其中300多所大学提供创业方面的学士学位。
反观我国,虽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提出,创业教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并逐渐形成燎原之势,社会青年特别是老员工需求强烈。但是,由于创业缺乏明确的学科定位和专业基础,高校管理者分别将其放入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教育学类乃至政治学类等不同专业学科,导致人们对创业规律认识模糊,对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存在较多质疑,关于创业的科研申报项目较少,获得资助比较困难,使得创业研究没有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普及。许多学校都把创业教育仍然放置在商学院等其他专业院系之中,大多数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兼职,大都从其他专业院系借用而来,少数的专任教师因为没有学科归属导致职称晋升困难。另外,创业学博士培养的缺失,更是直接导致了创业教育专业人员难寻和专业理论研究的乏力。事实上,企业开创远不同于企业常规管理,创业管理同工商管理也有着某些本质的不同。因此,创业学亟需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能建立起专职的教师与研究队伍,摆脱目前完全依赖兼职和业余的尴尬局面。
创业教育学科专业化是适应我国宏观经济转型的需要。创业型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强调创新和创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创新和创业发现市场空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深层次需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创业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正是借助创业型经济的优势,发达国家占得了全球市场的先机。目前,我国技术创新水平总体不高,在国际分工中优势不大。要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发展创业型经济是必然选择。而发展创业型经济的根本取决于拥有创新创业人才的状况。老员工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培养更多的老员工创业者,或者使更多的老员工拥有创新和创业的技能,是我国发展创业型经济的最重要途径。开设创业学专业,加强创业教育的团队建设,是从基础上解决培养创新创业者的战略性举措,将为我国创业型经济发展提供根本性支撑。
创业教育学科专业化是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高校的团队建设应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实现教育投入的价值实现。从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未来需求看,高校不仅要培养劳动岗位的适合者,更要培养劳动岗位的创造者。在高等学校开设创业学专业,有利于加强创业教育团队建设,科学全面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优质人才培养功能,释放人力资源红利和人才红利,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和创新性国家的建设。
创业教育学科专业化是拓宽解决老员工就业难问题路径的需要。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7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再创新高”达到795万人, “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老员工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5-2016)》指出,201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为2.93%,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自主创业作为个人理性的职业生涯选择。开设创业学专业、加强创业教育的团队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创业团队建设,使创业学专业的员工建构更为科学,更加合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另一方面,可以为非创业学专业的员工开展普及型创业教育提供更为坚实的优质教学平台,促进培养更多广义创业者和潜在创业者。
创业作为解决失业和经济增长的策略之一,在世界各地受到各国政府的有力支持。创业学作为一门与实践接近的学科,保留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关的要素。创业学以人类特有的创业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领域,具有清晰明确的学科边界和研究对象,能培养员工获得对学术文献的批判性思考和对创业实践活动的学术体验。加速推进创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化建设,尽快将创业学列入本科专业目录,是提升我国创业教育水平和质量的现实需要。